食品安全的標準是怎樣的?標準總是要向更科學、更合理的方向發展,標準的“接軌”是指制定標準的原則、程序和科學依據要符合通行的“游戲規則”,而不是一味要求標準的數量與數值與標準的相符。
食品安全標準既是保障居民健康的標尺,也是食品貿易必須遵守的規則。無論中國、歐美日還是標準,其根本出發點都是基于風險控制與健康保護。但是制定標準還必須考慮國情、借鑒,促進產業發展和貿易公平。正因如此,標準并非強制,而是鼓勵各國制定符合本國國情的國家標準。
什么叫國情?這包括食物加工方式、生產消費狀況、經濟發展水平、進出口貿易等等。比如有的食品我們既不生產也不進口,或者這種食品我們的膳食結構中微乎其微,那制定相應的標準就毫無意義。再比如中國人的主食是大米,歐美人的主食是面粉,因此我們為吃的比較多的大米制定了比歐美還要嚴格的指標。例如《食品中污染物*》(GB2762-2005)對大米鎘的*是0.2毫克/千克,在2012年修訂該標準時依然維持了這一*,而標準是0.4毫克/千克。
媒體報道中經常看到“某某物質在國外禁用,而中國卻允許使用”,于是認為我國的食品安全標準落后,不能保障消費者健康。其實我們也很容易找到“某某物質國外允許使用而我國禁用”的例子,比如面粉增白劑、萊克多巴胺(一種瘦肉精)、硼砂。因此單純的比較標準的數量和個別指標的適用范圍是意義不大的。
標準在滿足保護健康的前提下,高低取舍主要考量的是經濟和貿易因素。在WTO的規則下有一個重要原則是“非歧視性”,簡單講就是不能“寬于律己,嚴于律人”,對待國內食品和進口食品不能用兩套標準。當然,更不能把在本國超標的產品出口到標準更寬松的國家,同時也不能人為設置貿易壁壘阻止國外產品的進口。比如去年曾經出現的茶葉農殘超標事件,由于歐盟基本不生產茶葉,他們在WTO規則下可以制定極為嚴格的標準,保證進入歐洲的是的產品。因此本質上這并非食品安全問題,而是貿易問題。 zui后不得不說的是標準與經濟發展水平的關系。消費者總是希望制定更嚴格的標準,風險當然越低越好,但是好食品是有成本的。如果標準嚴到大多數企業技術水平都跟不上,那市場供應就要出問題,我們就要餓肚子。如果十幾億人向市場張開大嘴,恐怕食品價格的上漲是國民無法承受的。歐美的食品生產比我國富足的多,居民收入也比我們高得多,因此他們也更有“資本”制定更為苛刻的標準。
隨著國力增強和技術水平的進步,中國越來越重視參與食品法典(CAC)工作。目前中國是CAC下屬兩個重要分委會的主持國,一個是食品添加劑分委會(CCFA),另一個是農藥殘留分委會(CCPR)。我國也積極參與標準的制定,比如大米中砷*的標準就是由我國專家牽頭起草的。這些事實足以說明我國在食品安全領域的技術能力已經得到上的充分肯定。
免責聲明
- 凡本網注明“來源:化工儀器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化工儀器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化工儀器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 本網轉載并注明自其他來源(非化工儀器網)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