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鋰電池中發生的副反應,如電解液氧化,會減少電池的壽命,并最終可能導致電池失效。因此有必要對電池的副反應進行分析和量化,并通過如配方的設計來減少副反應,以延長電池的使用壽命。
常見的方式是使用電解液添加劑。盡管對電解液添加劑的益處和可能機制科學家進行了廣泛研究,但其作用機制尚不清楚。例如,常見的添加劑碳酸乙烯酯(VC)的作用機制存在廣泛爭議,一些研究認為,是VC在石墨表面被還原,形成了穩定SEI,而另一些研究則認為,是因為VC能夠大大減少電解液的氧化從而延長了電池壽命。通過分析電池副反應對電壓的變化,有助于理解這些添加劑是如何延長電池循環壽命的。
沃特世-TA儀器的電池循環等溫微量熱儀解決方案(Battery Cycler Microcalorimeter Solution,以下簡稱BCMS)可以通過以下熱流公式輕松測得電池在循環過程中的總熱Qtotal、極化熱Qpolarization、熵熱Qentropic和副反應熱Qparasitic。借助下方公式[1],我們將利用BCMS分析電池副反應和電壓的關系。

總熱流Qtotal=極化熱Qpolarization+熵熱 Qentropic+副反應熱Qparasitic
項|Iη|是電池極化產生的熱流Qpolarization,其中I是電流,η是過電位。極化熱Qpolarization與I2成正(過電位η與I成正比)。第二項是熵變熱Qentropic,其中S+和S-分別是正負電極材料的熵密度,N是位點數量,T是溫度,dx/dt是位點填充的變化率,熵變熱Qentropic與電流I成正比,是一種可逆熱流。一項Qparasitic是與諸如Li+脫嵌等反應無關的其他反應,即副反應。往前文章證明Qparasitic與電流無關,不過正負電極上逐漸形成 SEI 層,會讓副反應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減小。
如公式(1)所示,三項熱流的對電流的依賴程度不同,在較小的電壓范圍內,各個因素對熱流的貢獻可以用簡單的相對充電狀態函數rSOC來表示。如果在同一電壓范圍內改變電流,并通過擬合計算,可以整理三項熱流公式,可表示為公式[2]:

其中z是相對充電狀態(rSOC),I是電流。對于每個電壓范圍,rSOC的范圍在0到1之間。
實驗
以下分析了兩種電池(詳細電池制備可至文末獲取參考文獻):設計工作電壓為4.4V的軟包電池A(LiCoO2/graphite)和軟包電池B(Li[Ni1/3Mn1/3Co1/3]O2(NMC)/graphite),其中電池A的某一組添加了VC添加劑,標記為A2%,以及另一組不添加VC的電池標記為A0%,同理制備了B2%和B0%,我們通過BCMS設備分析以上電池副反應隨電壓和rSOC的變化,以及添加了VC的電池和未添加VC電池的對比。

圖1:10mA電流下B2%和B0%
在3.8~4.2V電壓充放電熱流對比
我們首先分析電池B副反應熱總產熱和電壓的關系:圖1a顯示電池總產熱隨電壓的增加而增加,同時也可知電池B2%(藍色曲線,實線為充電熱流曲線,虛線為放電熱流曲線),相對未添加VC的B0%(黑色曲線),不管是充電還是放電,產生的熱流Qtotal均有明顯的降低。圖1b為以上兩個電池的熱流差值隨電壓的變化(實心符號為兩個電池充電的熱流差值,空心符號為兩個電池放電的熱流差值),顯示不管是充電的熱流差值還是放電的熱流差值,添加了添加劑VC的B2%和B0%熱流差值幾乎相同。
小結可知,VC添加劑可以降低電池充放電的總產熱,并隨著電壓的增加效果增加。
因為在相同電壓和電流下熵熱Qentropic大小取決于材料,以上兩個電池僅在電解液添加劑方面有所不同,且在這種小電流下,兩個電池的極化熱Qpolarization貢獻幾乎相同,也就是圖1a兩個電池的熱流區別,是因為電解液添加劑VC降低了電池B2%的副反應熱流Qparasitic,從而降低了總熱流Qtotal。然而,因為極化熱Qpolarization和熵熱Qentropic占總熱流的大部分,僅通過比較總熱流Qtotal的差異無法分析單個電池中的副反應和電壓的相關性,也無法分析電解液添加劑VC在電池副反應的電化學反應機理。因此,非常有必要知道電池副反應熱流在不同電壓下的大小。

圖2:4.2~4.3V窄電壓范圍 A2%電池
在不同電流充放電rSOC總熱流對比
虛線數據為實測總熱流、虛線為擬合計算總熱流
我們采用BCMS分析A2%電池以獲得不同充放電電流,總熱流Qtotal和電壓和rSOC的關系。如圖2顯示了在窄電壓范圍4.2~4.3 V內, A2%在不同電流下相對充電狀態rSOC的總熱流Qtotal,可見充放電電流越小,總熱流Qtotal(圖2虛線)也越小。通過公式[2]計算得到的總熱流Qtotal由實線表示,可見公式[2]模型計算的電池充放電期間產生總熱流Qtotal與實際測量到的總熱流Qtotal非常接近,可見我們可通過公式[2]準確地預估三項熱流。
我們也可以通過圖2,獲得電池的副反應熱Qparasitic(玫紅色虛線)與電壓和rSOC函數關系,在后續繼續展開研究。

圖3:窄電壓4.2~4.3V范圍A2%
在不同電流充電下各項熱流
我們通過BCMS分析電池在不同充放電電流下總熱流Qtotal和電壓以及rSOC的關系,也可以分析電池各項熱流和電壓及rSOC的關系。圖3展示了軟包電池A2%在10mA電流(圖3a)和在1mA電流充電下(圖3b)總熱Qtotal、極化熱Qpolarization、熵熱Qentropic和副反應熱Qparasitic大小和占比。可見在總熱流中占比大的是熵熱,極化熱為放熱且恒定,副反應熱會隨著電壓和rSOC升高而增加。圖3b數據顯示,在1mA電流充電下(~C/200),極化熱相對10mA充電降低了100 倍,幾乎為零,也即1mA電流充電下A0%總熱流幾乎由熵熱和副反應熱組成。
從圖2-3還可以獲知,隨著充放電電流的加大(例如汽車和其他高功率應用中常用的電流),電池主要的產熱來源于極化熱和熵熱。因為在熱管理系統設計時候,需要預測電池在不同電流循環下產生的熱量,因此我們可使用公式[2]數學模型的各個參數影響,指導熱管理系統設計。

圖4:4.2~4.3V和4.3~4.4V窄電壓下A2%
在不同電流充放電下總熱流對比
相對于圖2的分析,圖4增加了A2%電池4.3~4.4V下不同電流充放電的總熱流Qtotal及副反應熱Qparasitic(玫紅色虛線)信息??梢娫谙嗤娏鞒潆娤拢姵乜偀崃鱍total會隨著電壓及rSOC的增加而增加,在相同電壓或rSOC下,電池總熱流Qtotal會隨著充放電電流增加而增加。

圖5:窄電壓4.2~4.3V和4.3~4.4V下A2%
不同電流充電副反應熱流對比
我們同樣可以分析不同電壓下電池的副反應,圖5顯示了在4.2~4.3 V(圖5a)和4.3~4.4 V(圖5b)電壓下A2%副反應熱Qparasitic??梢婋姵馗狈磻獰釙S電壓增加而增加,增加速率也隨電壓的增加而加快。通過計算,如果副反應熱持續在100μW,那么電池會在一年內耗盡電解液。因為目前汽車電池充電需要比較長的時間,如果充電電壓過大,副反應的增加會造成電池電解液的過快消耗,從而引起電池循環壽命的降低,因此我們有必要通過BCMS測得電池副反應Qparasitic在不同電壓的大小,準確和快速地設定合適的充電電壓。

圖6:窄電壓4.0~4.1V下電池B2%和B0%
在不同電流充放電下總熱流對比
我們在B組電池上,驗證圖4的測試,如圖6a 展示了B2%和B0%在窄電壓范圍(4.0~4.1V)內,不同電流充放電的總熱流對比。圖6顯示的趨勢和圖1的結果相符,無論是B2%還是B0%總熱流隨電壓的增加而增加,含有VC添加劑的電池B2%總熱流也會隨電壓的增加而增加,但增加速率相對B0%大大降低,這也解釋了為什么VC 添加劑可以延長電池的循環壽命。

圖7:B2%和B0%在電池
在不同電壓下的副反應對比
我們可以繼續分析B2%和B0%的副反應對比,圖7顯示了B2%和B0%在電池在三個電壓范圍(3.9~4.0 V、4.0~4.1 V和4.1~4.2V)下,B2%和B0%的副反應,可見B2%和B0%的副反應差值隨著電壓的增加而加大,這與圖1的結果吻合。在4.2 V時,B2%和B0%的電池副反應差值為475μW,雖然圖1可以分析出B2%和B0%的電池總產熱差值為725μW,但無疑,我們可以通過圖7更明確VC對兩個電池總產熱的降低主要來自副反應的減少;如果副反應100μW為閾值,可見B0%電池的性能不管庫倫效率還是容量保持率,都無法令人滿意,不過VC添加劑的加入,可以大大改善電池性能。
結論
電池循環等溫微量熱儀解決方案BCMS是非常強大的技術方案,能夠通過快速簡單的實驗測量電池副反應,以及副反應和充放電電流、電壓及rSOC的關系。并定性和定量分析電解液添加劑對電池的副反應的影響,有助于我們選擇和設計適當的電池材料、電解液添加劑、設定合適的充電電壓,以滿足特定的工作場景。
電池循環等溫微量熱儀
解決方案簡介
電池循環等溫微量熱儀解決方案是沃特世-TA儀器近年推出的一款全新循環微量熱電池檢測系統,可超高靈敏度(熱流分辨率nW)原位無損進行常見電池類型——紐扣電池、軟包電池和圓柱電池——用于并行充電/放電的量熱測試,從而獲取總熱流、熵熱、極化熱和副反應熱,通過電池環境(如電池不同充放電倍率、不同電壓、不同循環圈數和不同溫度等)和配方的改變,揭示電池內部副反應、鋰離子穿插、電池壽命等信息,從而洞察傳統方式不能揭示的信息,加速研發進程。


免責聲明
- 凡本網注明“來源:化工儀器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化工儀器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化工儀器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 本網轉載并注明自其他來源(非化工儀器網)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