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成就與看點
全鈣鈦礦串聯太陽能電池(All-perovskite tandem solar cells, TSCs)因其突破單接面太陽能電池 Shockley-Queisser (S-Q) 極限的巨大潛力而備受關注。然而,寬能隙(Wide-bandgap, WBG)鈣鈦礦子電池通常面臨顯著的開路電壓(Open-Circuit Voltage, VOC)損失,這主要是由于鈣鈦礦本體質量、界面非輻射復合損失以及能級失配等問題,阻礙了 TSCs 性能的進一步提升。
由新加坡國立大學侯毅教授團隊領導,發表于國際頂尖期刊 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 (EES),題為” Surpassing 90% Shockley–Queisser VOC limit in 1.79 eV wide-bandgap perovskite solar cells using bromine-substituted self-assembled monolayers”。
研究團隊針對 WBG 鈣鈦礦子電池的 VOC 損失問題,創新性地采用了溴取代策略來修飾 SAM 的末端基團。這種方法有效地調控了 SAM 與鈣鈦礦之間的界面相互作用和能級排列,從而顯著,并加速了電洞的提取。研究團隊在 1.79 eV 的 WBG 鈣鈦礦太陽能電池中,成功實現了 1.37 V 的 VOC,其 VOC 損失僅為 0.42 V,超越了 Shockley-Queisser VOC 極限的 90%。
圖 3c 總結了帶隙在 1.76 至 1.80 eV 范圍內已報導的 WBG PSC 的 VOC 值。
研究團隊
本研究的重要研究者來自新加坡國立大學、嘉興大學、德國Eggenstein-Leopoldshafen,通訊作者為新加坡國立大學侯毅(Yi Hou)教授和嘉興大學Xinxing Yin教授。
研究背景與挑戰
盡管全鈣鈦礦串聯太陽能電池 (TSCs)有望突破單接面太陽能電池的效率極限,但寬能隙 (WBG) 鈣鈦礦次電池普遍存在顯著的開路電壓 (VOC) 損失,阻礙了 TSCs 效率的進一步提升。
WBG 鈣鈦礦次電池 VOC 損失的主要原因:
?鈣鈦礦本體品質不佳。
?界面非輻射復合損失。
?WBG 鈣鈦礦與電荷傳輸層之間的能級失配。
•傳統電洞傳輸層 (HTLs) 的不足:常用的 PTAA 潤濕性差,NiOX 存在表面缺陷和能帶失調,需額外處理才能提升 WBG PSCs 性能。
•自組裝單分子層 (SAMs) 作為 HTLs 的潛力與先前研究方向:SAMs 因其能級可調、改善電荷提取和降低界面陷阱密度而備受關注。先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改善 SAM 形貌、調控表面潤濕性及優化能級排列。
•SAM-鈣鈦礦相互作用研究的不足:盡管有研究探索增強 SAM 與鈣鈦礦層的相互作用,但對 SAM-鈣鈦礦相互作用的本質及其對器件性能的影響,缺乏深入的探討。
解決方案
研究團隊針對寬能隙鈣鈦礦太陽能電池中嚴重的開路電壓(VOC)損失問題,提出了通過修改自組裝單分子層(SAM)的末端基團來增強 SAM 與鈣鈦礦之間相互作用的創新解決方案。他們在參考 SAM (4-(7H-二苯并[c,g]咔唑-7-基)丁基)膦酸 (DCB-C4POH)) 的二苯并咔唑(DCB)末端基團上引入了溴(Br)取代基,并深入研究了不同取代位置的影響。
研究團隊合成了兩種新型的溴取代 SAMs:
•(4-(5,9-二溴-7H-二苯并[c,g]咔唑-7-基)丁基)膦酸 (DCB-Br-1):溴原子位于 DCB 基團的 5,9-位 (側位)。
•(4-(3,11-二溴-7H-二苯并[c,g]咔唑-7-基)丁基)膦酸 (DCB-Br-2):溴原子位于 DCB 基團的 3,11-位 (頂位)。
由于溴原子具有較高的電負性,可以作為劉易斯堿,將其非鍵電子對提供給未配位的 Pb2+ 離子或鹵素空位。這種相互作用有望增強 SAM 與鈣鈦礦層之間的界面結合,從而鈍化缺陷,抑制非輻射復合。此外,引入吸電子的溴原子預計能夠降低 SAM 的最高占據分子軌域(HOMO)能級,進一步優化與鈣鈦礦層的能級排列,促進更有效的電洞提取。
實驗步驟與過程
材料準備
使用化學試劑:DMSO、DMF、異丙醇、PbCl2、SnI2、SnF2、CsI、PbI2、PbBr2、銀、C60、BCP、FAI、MAI、MACl、EDAI等
合成兩種新型溴取代SAMs:DCB-Br-1和DCB-Br-2,及參照SAM (DCB-C4POH)
配制寬能隙(WBG)和窄能隙(NBG) Cs0.05FA0.7MA0.25Pb0.5Sn0.5I3鈣鈦礦前驅物溶液
基板處理與SAM沉積
標準清潔ITO玻璃基板
分別旋涂DCB-C4POH、DCB-Br-1和DCB-Br-2溶液,形成SAM分子層
SAM薄膜表征
AFM測量:DCB-Br-2薄膜最均勻,表面粗糙度低(0.5 nm)
UV-Vis分析:DCB-Br-2改性基板具有較高可見光透光率
界面相互作用分析
XPS分析:DCB-Br-2/PbI2界面觀察到Pb-Br相互作用的證據
靜電勢(ESP)計算:DCB-Br-2分子具有更高電子密度,促進與鈣鈦礦更強相互作用
鈣鈦礦薄膜制備與表征
將WBG鈣鈦礦前驅物溶液旋涂到不同SAMs修飾的ITO基板上
SEM分析:DCB-Br-2修飾基板上的鈣鈦礦薄膜晶粒尺寸更大,表面更均勻無針孔
XRD分析:不同SAMs上沉積的鈣鈦礦薄膜晶體結構無顯著差異
共聚焦PL映射:DCB-Br-2修飾基板上的鈣鈦礦薄膜PL強度最高,均勻性最佳
能級結構與載流子動力學
UPS測量:ITO/DCB-Br-2與WBG鈣鈦礦價帶能量偏移最小(0.05 eV)
KPFM測量:確認ITO/DCB-Br-2具有更高功函數
TRPL分析:DCB-Br-2修飾鈣鈦礦薄膜光生載流子初始衰減更快(τ1=28.54 ns),長壽命衰減組分更長(τ2=1489.18 ns)
器件制備
單接面WBG鈣鈦礦太陽能電池:ITO/SAMs/WBG鈣鈦礦/C60/SnOx/Ag
全鈣鈦礦串聯太陽能電池:玻璃/ITO/SAMs/WBG PVSK(~370 nm)/C60/SnOx/ITO/PEDOT:PSS/NBG PVSK(~1100 nm)/C60/BCP/Ag
對NBG次電池進行EDAI后處理提升性能
研究成果及表征
準費米能級分裂 (QFLS) 計算
通過穩態光致發光 (PL) 測量估算鈣鈦礦薄膜的 QFLS,可以反映鈣鈦礦的有效光電壓或內建 VOC,并用于評估非輻射復合損失。較高的 PL 強度和 QFLS 值表明,DCB-Br-2 能夠更有效地鈍化鈣鈦礦表面的缺陷,減少非輻射復合,從而提高潛在的 VOC。
Fig. 3d, 3e:展示了在不同基板上沉積的鈣鈦礦薄膜的穩態 PL 光譜,DCB-Br-2 基薄膜的 PL 強度最高,其次是 DCB-Br-1 和 DCB-C4POH,以及裸鈣鈦礦薄膜。圖 3e顯示了計算出的 QFLS 值,基于 DCB-Br-2 的鈣鈦礦薄膜的 QFLS 最高,達到 1.403 eV,甚至高于直接在 Al?O? 上生長的鈣鈦礦薄膜 (1.396 eV),而基于 DCB-Br-1 和 DCB-C4POH 的鈣鈦礦薄膜的 QFLS 分別為 1.378 eV 和 1.368 eV。
光焱科技Enlitech即將推出新一代QFLS可視化分析系統
可以快速取得QFLS視覺圖,測得Pseudo JV,迅速了解光伏材料的iVoc和最佳IV曲線圖,關注我們獲取更多信息!
電流-電壓 (J-V) 曲線量測
J-V 曲線直接證明了通過使用溴取代的 SAMs (尤其是 DCB-Br-2) 作為 HTL,可以顯著提高 WBG PSCs 和全鈣鈦礦 TSCs 的 VOC 和整體性能。
Fig. 3a:展示了不同 HTLs 下 WBG PSCs 的 J-V 曲線,明顯可見 DCB-Br-2 組件的 VOC 顯著提升。圖 S20 則展示了更詳細的 J-V 曲線。單接面 WBG PSCs基于 DCB-Br-2 的器件在反向掃描下獲得了最高的性能,VOC 達到 1.37 V,PCE 為 20.76%,FF 為 83.53%,JSC 為 18.12 mA cm?2。作為對比,基于 DCB-C4POH 的器件的 VOC 為 1.31 V,PCE 為 19.08%,FF 為 82.31%,JSC 為 17.64 mA cm?2。
圖 4c比較了基于不同 SAMs 的 TSCs 的 J-V 曲線,顯示 DCB-Br-2 組件的 VOC 和 FF 均有提升。基于 DCB-Br-2 的串聯太陽能電池在反向掃描下取得了 27.70% 的PCE,VOC 為 2.11 V,FF 為 79.81%,JSC 為 16.49 mA cm?2。表 S45 列出了詳細的光伏參數。
2.外部量子效率 (EQE) 光譜量測
測量不同波長光照下的電流產生效率,估計器件的帶隙,并分析光吸收和電荷收集效率。EQE 光譜證實了溴取代 SAMs 對 JSC 的輕微提升,并通過高分辨率 EQE 數據揭示了 DCB-Br-2 能夠減少電子無序,抑制非輻射復合,這與 VOC 的提升相符
? Fig. 3b單接面 WBG PSCs不同 HTLs 的 WBG PSCs 的 EQE 光譜在圖 3b中展示。集成的 JSC 值與 J-V 測量結果高度一致,DCB-C4POH 為 17.18 mA cm?2,DCB-Br-1 為 17.29 mA cm?2,DCB-Br-2 為 17.52 mA cm?2。圖 S226 展示了 EQE 光譜的一階導數,用于驗證帶隙為 1.79 eV 。
? Fig. 4d:TSC 的 EQE 光譜顯示了 WBG 和 NBG 次電池的光響應,集成的 JSC 值分別為 16.23 mA cm?2 和 16.59 mA cm?2,表明電流匹配良好,并與 J-V 測量結果吻合。
?Fig. 3i: 用于提取 Urbach 能量,結果顯示 DCB-Br-2 基器件的 Urbach 能量低 (22.69 meV),表明電子無序度降低,非輻射復合減少。
其他表征
•原子力顯微鏡 (AFM) 測量:分析 SAM 薄膜在 ITO 基板上的表面形貌和均勻性。DCB-Br-2 形成的薄膜最為均勻,表面粗糙度低。(FigS6)
•紫外-可見 (UV-Vis) 透射光譜分析:測量 SAM 修飾 ITO 基板的透光率。DCB-Br-2 修飾的 ITO 具有略高的透光率,可能貢獻于更高的 JSC。(FigS7)
•X 射線光電子能譜 (XPS) 分析:研究 SAMs 中溴原子與鈣鈦礦中鉛離子之間的相互作用。(Fig. 1d, 1e )
•靜電勢 (ESP) 計算 :理論計算不同 SAM 分子的電子密度分布。 (Fig. S9)
•掃描電子顯微鏡 (SEM) 分析:觀察鈣鈦礦薄膜的表面和截面形貌,評估晶粒尺寸和薄膜質量。(Fig. S10 )
•X 射線繞射 (XRD) 分析:確定鈣鈦礦薄膜的晶體結構和結晶度。(Fig. S12)
•共聚焦光致發光 (PL) 映射和穩態 PL 光譜:評估鈣鈦礦薄膜的缺陷密度和非輻射復合程度。(Fig. 1g-i, Fig. 3d , Fig. S13)。
•紫外光電子能譜 (UPS) 測量:測量 SAMs 的功函數和能級,確定與鈣鈦礦的能級排列。(Fig. 2a, 2b, Fig. S17, S18, S19)
•開爾文探針力顯微鏡 (KPFM) 測量:測量 SAM 修飾 ITO 的表面接觸電勢差 (CPD),間接反映功函數差異。 (Fig. 2d-f)
•時間分辨光致發光 (TRPL) 衰減光譜測量:研究鈣鈦礦薄膜中的載流子動力學,包括電洞提取速率和非輻射復合壽命。(Fig. 2c , Table S1 )
•空間電荷限制電流 (SCLC) 量測:估算鈣鈦礦薄膜中的陷阱態密度。(Fig. 3g)
•光照強度依賴的開路電壓 (VOC) 測量:計算理想因子 (n),評估 Shockley-Read-Hall (SRH) 復合。(Fig. 3h)
•暗態電流密度-電壓 (Dark J-V) 曲線量測:評估器件的漏電流。(Fig. S25 )
•偽電流-電壓 (p-JV) 曲線分析: 通過強度依賴的絕對 PL 量測估算無傳輸損耗的器件性能,用于分析界面非輻射復合對填充因子的影響。(Fig. 3f, Table S3 )
•穩定性測試 (最大功率點追蹤, MPP tracking):評估太陽能電池在持續光照下的工作穩定性。(Fig. 4g, 4h )
結論
本研究成功地利用溴取代策略開發了一種新型自組裝單分子層 (SAM),特別是 (4-(3,11-二溴-7H-二苯[c,g]咔唑-7-基)丁基)膦酸 (DCB-Br-2),作為寬能隙 (WBG, 1.79 eV) 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電洞傳輸層 (HTL)。透過這種修飾,研究團隊顯著提升了 WBG 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開路電壓 (VOC) 至 1.37 V,超越了 Shockley-Queisser 極限的 90%,且僅有 0.42 V 的 VOC 損失。此為目前已報導的具有相似能隙的 WBG 鈣鈦礦太陽能電池中最高的 VOC 值之一。
研究成果顯示,DCB-Br-2 之所以能實現如此優異的性能,主要歸因于以下機制:
•增強的界面相互作用: 溴原子具有高電負性,作為劉易斯堿,能提供非鍵結電子對給未配位的 Pb2+ 離子或鹵素空位,從而增強 SAM 與鈣鈦礦層之間的相互作用。XPS 分析證實,相較于未取代的 DCB-C4POH 和另一個溴取代異構物 DCB-Br-1,DCB-Br-2 與鈣鈦礦的相互作用更強,能更有效地鈍化界面缺陷,抑制非輻射復合,這也由穩態 PL 光譜中 DCB-Br-2 基鈣鈦礦薄膜的最高 PL 強度所印證。
•優化的能級排列: 引入吸電子基團溴有效地降低了 SAM 的最高占據分子軌域 (HOMO) 能級,從而改善了與鈣鈦礦層的能級對準。UPS 測量結果顯示,DCB-Br-2 具有最高的功函數 (5.20 eV),與鈣鈦礦的價帶偏移最小 (0.05 eV),促進了更快速的電洞提取,這一點也得到了 TRPL 測量中 DCB-Br-2 基器件更快的初始衰減的證實。
此外,研究團隊進一步將優化的 WBG 頂部電池與一個 1.25 eV 的窄能隙 (NBG) 鈣鈦礦底部電池整合,成功制備出功率轉換效率 (PCE) 達到 27.70% 的全鈣鈦礦串聯太陽能電池 (TSC),并展現出良好的操作穩定性,在持續 1-sun 光照下 440 小時后仍保持初始 PCE 的 80%。
文獻參考自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_DOI: 10.1039/D4EE04029E
本文章為Enlitech光焱科技改寫 用于科研學術分享 如有任何侵權 請來信告知
相關產品
免責聲明
- 凡本網注明“來源:化工儀器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化工儀器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化工儀器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 本網轉載并注明自其他來源(非化工儀器網)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