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標GB 14922—2022實施后大小鼠檢測項目的變化以及當前常用的檢測方法
一、國家標準GB 14922—2022實施后大小鼠病原體檢測項目的變化
2023年7月1日,新的國家標準GB 14922—2022 《實驗動物 微生物、寄生蟲學等級及監測》正式實施,替代了之前的 GB 14922.1-2001 《實驗動物 寄生蟲學等級及監測》 和 GB 14922.2-2011 《實驗動物 微生物學等級及監測》
對比之前的國標,新國標對一些項目和內容進行了調整。我們今天重點來看大小鼠檢測項目的變化:
刪除的內容如下:
刪除了假結核耶爾森菌、小腸結腸炎耶爾森菌、皮膚病原真菌的檢測項目;
刪除了小鼠腺病毒 Mouse Adenovirus(Mad);
刪除了免腦原蟲(Encephalitoxoon cuniculi);
更改檢測類別
金黃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更改為必要時檢測項目;
鼠痘病毒 Ectromelia Virus(Ect,)更改為必要時檢測項目;
大鼠冠狀病毒/大鼠涎淚腺炎病毒(RCV/SDAV)更改為必要時檢測項目;
猴痘病毒更改為必要時檢測項目;
更改檢測大類
卡氏肺孢子蟲 Pneumocystis carinii 從原先的寄生蟲檢測項目大類中更改為肺孢子菌屬 Pneumocystis spp.;
增加內容
針對免疫缺陷小鼠的檢測項目增加了牛棒狀桿菌(Corynebacterium bouis)和諾如病毒(Noro-virus);
更改名稱
大腸埃希菌更改為嚙齒檸檬酸桿菌(Citrobacter rodentium);
猴痘病毒英文名稱由Simian Pox Virus(SPV)更改為 Monkeypox Virus(MPV);
其他改動
增加了選取哨兵動物作為檢測用動物;
二、當前常用的檢測方法介紹
對于檢測方法新國標中指出:”按 GB/T 14926(所有部分)和 GB/T 18448(所有部分)的規定對第5章的所有指標要求逐項進行檢測。“
其中GB/T 14926是對病毒、病原菌檢測方法的介紹,GB/T 18448是對寄生蟲檢測方法的介紹。其中病毒多采用血清學的檢測如實驗動物酶聯免疫吸附試驗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實驗動物免疫酶試驗 Immunoenzyme assay(IEA)、實驗動物免疫熒光試驗 Immunofluorescence assay(IFA)、實驗動物血凝試驗 HaemogIutination test (HA)、實驗動物血凝抑制試驗 HaemogIutination inhibition test(HAI)等。病原菌檢測則多采用菌落形態,菌體形態,生化反應,血液凝集反應等檢測方法。寄生蟲檢測如體外寄生蟲檢測則是通過顯微鏡鏡檢。
目前也有一些其他的病原體檢測方法,如核酸檢測法,也就是PCR檢測結合電泳分析、熒光定量PCR檢測等。近幾年公布的一些地方標準和團體標準中就包含有核酸檢測的方法。目前市面上提供的熒光定量PCR檢測試劑盒包括單重檢測和多重檢測兩種,相比較單重檢測來說,多重熒光定量PCR檢測方法的成本更低廉,更符合降本增效的原則。同時,核酸檢測的方法可結合環境采樣,減少了哨兵鼠的使用,符合3R的原則。
總之當前病原體的檢測越來規范,對試劑盒檢測效率、準確度和成本控制的要求越來越高。病原體有相當大的市場需求,伴隨著這些市場需求,檢測方法會越來越成熟,我們拭目以待。
免責聲明
- 凡本網注明“來源:化工儀器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化工儀器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化工儀器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 本網轉載并注明自其他來源(非化工儀器網)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