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鏡的原理和發展歷史
透鏡的原理和發展歷史
透鏡是根據光的折射規律制成的。是由透明物質(如玻璃、水晶等)制成的一種光學元件。透鏡是折射鏡,其折射面是兩個球面(球面一部分),或一個球面(球面一部分)一個平面的透明體。透鏡所成的像有實像也有虛像。透鏡可廣泛應用于安防、車載、數碼相機、激光、光學儀器等各個領域,隨著市場不斷的發展,透鏡技術也越來越應用廣泛。
透鏡的成像原理
如果一個透明物體的兩個界面都是球面,或者一個界面是球面,另一個界面是平面,則稱此物體為透鏡。中央部分比邊緣厚的透鏡叫凸透鏡,從它們的截面形狀來分,有雙凸、平凸、凹凸三種。中央部分比邊緣薄的透鏡叫凹透鏡,從它的截面形狀不同,可以分為雙凹、平凹和凸凹三種。
通過透鏡兩個球面曲率中心的直線叫做透鏡的主光軸或主軸。主軸上有一個特殊點,通過它的光線傳播方向不變,這個點叫做透鏡的光心,用字母“O”表示。凸透鏡能使跟主光軸平行的光線會聚在主光軸上的一點,這一點叫做焦點。凸透鏡的兩側各有一個焦點,且相對于光心對稱,焦點用字母“F”表示。焦點到凸透鏡光心的距離叫做焦距,用字母“f”表示。由于凸透鏡具有會聚光線的作用,所以也叫會聚透鏡。射向凹透鏡的光,經凹透鏡后變得發散,由于凹透鏡具有發散光線的作用,所以也叫發散透鏡。
物體到凸透鏡的距離大于2倍焦距時,成倒立、縮小的實像;物體到凸透鏡的距離在2倍焦距和焦距之間時,成倒立、放大的實像;物體到凸透鏡的距離小于焦距時,成正立、放大的虛像。
透鏡的發展歷史
早在我國西漢時期(公元前206~公元25《淮南萬畢術》中就有關于冰透鏡的記載:“削冰令圓,舉以向日,以艾承其影,則生火。”即我們今天所說的削冰取火。據說在尼羅河美索不達米亞文明時代,祭司在舉行宗教儀式時能夠“引天火下凡”,祭司所用的道具就是一個簡單的凸透鏡,利用凸透鏡對光線有會聚作用這一特點把易燃物點燃。在大英博物館的埃及館里存放兩塊放大鏡,是在塔尼斯(Tanis)發現的,確定日期是公元150年。
由此可見,早在古時候人們就已經知道了透鏡具有聚焦和放大作用。阿爾哈金(Alhazen,965~1038)研究過球面鏡和拋物面鏡,首先發明了凸透鏡并描繪了人眼的構造。
1266年,培根(R.Bacon,1214~1294)*提出用透鏡矯正視力和采用透鏡組構成望遠鏡的可能性,并描繪過透鏡焦點的位置。
1299佛羅倫薩人阿瑪蒂(Armati)發明了眼鏡,從而解決了視力矯正問題。
波特(Porta,1535~1615)研究了附有凸透鏡的暗箱成像,討論了透鏡組合,發明了簡易照相機。
1609伽利略(GalileoGaliei,1564~1642)展出了人類歷一架按照科學理論制造出來的望遠鏡。其實,最早發現望遠鏡奧秘的不是伽利略,而是一位叫李普塞(Lippershey,1587~1619)的荷蘭商人。他在制造鏡片時,把一塊凸透鏡和一塊凹透鏡組合在一起往外看時,遠處的景物就變近了。伽利略對此發現很感興趣,他用數學計算研究了用什么樣的鏡片組合在一起效果比較好,經過反復的實驗,終于在1909年發明了世界上一架能放大32倍的望遠鏡。他用自己發明的望遠鏡進行天文觀測,做出了許多有重大意義的發現。
一架顯微鏡是荷蘭人詹森(Janssen,1588~1632)發明的。后來,意大利人馮特納(Fontana,1580~1656)對此做了重大改進,把顯微鏡的目鏡從凹透鏡改為凸透鏡,使之具有近代顯微鏡的基本形式。
目前,透鏡已經用到電子顯微鏡、投影儀和照相機等等的物鏡上。透鏡的發展經歷了一個漫長過程,其作用在各個領域都發揮得*。
上海卷柔新技術光電有限公司是一家專業研發生產光學儀器及其零配件 的高科技企業,公司成立2005年,專業的光電鍍膜公司,公司產品主要涉及光學儀器及其零配件的研發和加工;光學透鏡、反射鏡、棱鏡等光學鍍膜產品的開發和生產,為客戶提供上等的產品和服務。采用德國薄膜制備工藝,形成了一套具有嚴格工藝標準的閉環式流程技術制備體系,能夠制備各種超高性能光學薄膜,包括紅外薄膜、增透膜,ARcoating,激光薄膜、特種薄膜、紫外薄膜、x射線薄膜,應用領域涉及激光切割、激光焊接、激光美容、醫用激光器、紅外制導、面部識別、VR/AR應用,博物館,低反射櫥窗玻璃,畫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