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文章
培養基的配置
閱讀:1602 發布時間:2015-5-28摘要: 培養基是人工配制的適合微生物生長繁殖或積累代謝產物的營養基質。培養基中均需含有微生物所必須的能源、碳源、氮源、礦質元素、水和生長因素,但不同營養類型、不同種類的...
培養基是人工配制的適合微生物生長繁殖或積累代謝產物的營養基質。培養基中均需含有微生物所必須的能源、碳源、氮源、礦質元素、水和生長因素,但不同營養類型、不同種類的微生物對營養元素的要求又有很大差異。培養基還需具有適宜的pH值、一定的緩沖能力、一定的氧化還原電位及合適的滲透壓。
以下為培養基的配置的常規方法,如配方中有特殊規定或要求,以配方為依據。
1. 根據配方,計算各種營養成分用量。一般可用電子天平稱量,遵循由含量低到含量高的稱量原則。針對含量少的成分,可按比例配成高濃度溶液,再按所需量用移液管吸取。將稱好的成分放入相應玻璃容器中。
2. 加入所需量的水(建議使用純化水),加熱使其*溶解。液體培養基建議使用
3. 若配制固體培養基,則稱取1.2~2.0%的瓊脂放進已稱量好的培養基中,繼續加熱至瓊脂全部溶解。加熱中隨時攪拌,防止溢出或糊底。燒糊的培養基營養物質破壞,并產生有毒物質,不宜再用。
4. 待培養基稍冷卻后,按配方要求調整pH值。用10%NaOH溶液(或10%HCl溶液)調整所配培養基的pH。加堿(或酸)溶液時,應邊滴加邊攪拌,直至zui后調至要求的pH值。
5. 配好的培養基,根據需要趁熱分裝至試管或錐形瓶中。裝瓶量一般為瓶容量的1/3~1/2;裝試管一般為試管高度的1/5~1/4,以免滅菌時培養基上溢。
6. 用膠塞塞住管口或瓶口。膠塞既有利于通氣,又有濾菌作用,故松緊、大小應適當,以免使用時影響操作。
7. 應按培養基配方中規定的條件及時進行滅菌。普通培養基采用121℃、15min高壓濕熱滅菌法,以保證滅菌效果和不損傷培養基的有效成份。
8. 滅菌后取出的固體培養基,根據需要可將試管立即斜放,冷凝后即成斜面培養基,斜面長度一般以不超過試管長度的1/2為宜;半固體培養基滅菌后,垂直冷凝成半固體深層瓊脂。錐形瓶中的培養基,冷卻到45~50℃,倒進無菌培養皿中,冷凝后即制成平板培養基,可用于菌種的分離、鑒定等。液體培養基冷卻后可直接根據需要接進菌種。
來源于: 培養基的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