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表水新標即將實施!污染物檢測有新變化?
近日,生態環境部召開部常務會議,審議并原則通過《“十四五"國家地表水監測及評價方案(試行)》等標準。
會議中強調,下一步要推動由地表水監測人工監測與自動監測并行向以自動監測為主過渡,縮短監測評價周期,降低運行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在評價上,要進一步優化地表水監測指標和評價方式,逐步在有條件的流域和地區探索開展新型污染物監測評估工作。
地表水包括河流、湖泊、沼澤、冰川、冰蓋等,包括各種液態的和固態的水體,是人類生活用水的重要來源之一,也是各國水資源的主要組成部分。隨著碧水保衛戰的推進,我國在地表水保護上成績顯著。
根據生態環境部日前通報的2020年1-9月地表水生態情況可知,前9個月,我國1940個國家地表水考核斷面中,水質優良(Ⅰ~Ⅲ類)斷面比例為81.2%,同比上升6.2個百分點;主要污染指標為化學需氧量、總磷和高錳酸鹽指數。
國家生態環境部發布3項水質檢測的國家環境保護標準的征求意見函,標準中對水中56種揮發性有機物、總銦及枯草芽孢桿菌黑色變種檢測方法作出了明確的規定,涉及便攜式頂空/氣相色譜-質譜儀、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計等儀器。
隨著“自動監測為主、手工監測為輔"監測模式的推行,我國地表水環境監測能力與自動預警水平持續提升,配套的多項地表水監測標準得到修訂。
2022年5月,生態環境部發布《地表水環境質量監測技術規范》(HJ 91.2-2022),該標準適用于江河、湖泊、水庫和渠道等地表水的水環境質量手工監測,支撐《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 3838-2002)實施,并將于2022年8月1日實施。
修訂了什么?
《地表水環境質量監測技術規范》(HJ 91.2-2022)修訂,適用于江河、湖泊、水庫和渠道等地表水的水環境質量手工監測。
與《地表水和污水監測技術規范》(HJ/T 91-2002)相比,本標準明確了總磷監測的現場前處理方法,完善了布點與采樣、監測項目與分析方法、監測數據處理、質量保證與質量控制等相關內容,進一步規范地表水環境質量手工監測工作,支撐《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 3838-2002)實施。
自動監測市場,再現“新空間"
2019 年 5 月,生態環境部印發《地級及以 上城市國家地表水考核斷面水環境質量排名方案(試行)》,提出為充分發揮城市國家地表 水考核斷面水環境質量排名的倒逼作用,對設置有國家地表水考核斷面的所有地級及以上城市水環境治理進行排名。
十四五以來,自動為主、手工為輔的融合監測模式更是在全國落地開花。
《“十四五"生態環境監測規劃》提出開展自動為主、手工為輔的融合監測,以支撐全國水環境質量評價、排名與考核,精準、及時的自動監測數據將作用于各城市排名。
與此同時,《生態環境 監測規劃綱要(2020-2035 年)》提出建立 9+N 自動監測能力要求,即在常規 9 參數基 礎上,增加化學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陰陽離子、重金屬、有機物、水生態綜合毒性 等特征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