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織業亟待“綠色轉身” 節能減排是道“鐵門檻”
中國紡織工業協會副會長楊東輝日前表示,中國紡織業亟待實現“綠色轉身”。尤其是在金融危機面前,通過行業調整和振興規劃的實施,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大力推進節能降耗減排,努力實現紡織工業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是當前的一項重要工作。
節能減排是道“鐵門檻”
據統計,自政府宣布4萬億元投資計劃以來,掌握著投資項目生殺大權的環保部只批復了365個項目。實際情況是,從去年11月到今年5月,全國新開工項目123878個,是環保部批復項目的339倍;全國施工項目216420個,是環保部批復項目的592倍。據公布數據的國家發改委人士稱,產業調整振興規劃,不僅是此輪擴大內需政策中的重點,更是結構調整的重中之重。
的確,國務院4月24日全文頒布的《紡織工業調整和振興規劃》就明確了行業振興的基礎是加快結構調整、促進產業升級這一指導思想。其中,對紡織工業的兩個關鍵行業——化纖和印染,不僅明確規定了淘汰落后產能的數量,也規定了實行節能減排的具體目標。因此,對這兩個事關紡織原料和產品的關鍵行業來說,在淘汰落后產能的同時,實現節能減排的具體目標成為了企業生存和發展的“鐵門檻”。
國家工業和信息化部官員表示:“結構調整,主要包括環境評估、淘汰落后、兼并重組以及企業技改。
但是在短期內,主要依靠的還是環評和淘汰落后產能。”這位官員稱,今后環評在宏觀調控中將發揮重要的作用,這是從源頭上防止“兩高一資”行業投資過熱,引導結構調整的有力手段,因為環評可以一票否決任何項目。
紡織行業雖然沒有被國家列入“兩高一資”行業,但其面對的形勢卻并不樂觀。“就紡織單個企業而言并非都是耗能、排污大戶,但由于行業總體量大,因此行業耗能和排污總量較大。”楊東輝說,從總量上看,紡織工業能耗、水耗、廢水排放量分別占全國工業總能耗、總水耗、總廢水排放量的4.4%、8.5%和10%;而印染和化纖作為紡織行業中節能減排的重點行業,僅每年的廢水排放量就達到26億多噸。因此,“節能減排是紡織行業一直非常重視且非常重要的一項工作”。
中國紡織工業協會產業部主任孫淮濱認為,“節能減排”四個字里面蘊含著豐富的內容,包括行業企業發展的規劃、政策、理念、戰略、標準、金融服務、工藝技術、管理、經濟效益等多個層面,涉及到行業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和競爭力長久保持。因此,節能減排對于行業的意義須從產業轉型和提升競爭力的層面來認識,須從產業經濟發展模式的變化來踐行。
轉變發展方式任務艱巨
據了解,從目前紡織行業節能減排工作的進展來看,隨著企業技術和管理水平進一步提升,紡織行業單位產品原料消耗明顯下降,能源消耗逐漸減少。
據中國紡織工業協會統計,2008年紡織全行業萬元產值纖維消耗約664萬噸,比2005年減少了約150萬噸,單位產值纖維消耗3年來累計下降了18.5%,年均下降6.6%。新鮮水取用比例大幅下降,單位產值新鮮水取用量平均下降了10%,有的企業中水回用率zui高達到了90%。在環保方面,近年來各地方政府加大環境整治力度,把COD等環保指標作為約束性剛性指標,紡織業總體污水排放情況向好。
但是,紡織行業在節能減排工作中遇到的一些問題,既是難點問題也是共性問題。正如工信部節能與綜合利用司節能處處長余薇所說,*,目前我國大部分工業產品單位綜合能耗比與*水平相比還有很大差距,工業領域技術節能潛力仍然很大。第二,東西部地區工業發展不平衡,在產業區域調整過程中要注意相關問題,要加大落后產能淘汰力度,禁止落后生產能力異地轉移,將落后產能和設備*淘汰出局。第三,量大面廣的中小企業是“十二五”主要節能目標,要重點抓中小企業的產業升級和技術改造。而目前金融危機在客觀上又增加了企業節能減排的難度,因此任務艱巨,不可掉以輕心。
長期以來對推動行業節能減排工作傾注了大量精力的東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中國印染行業協會副會長奚旦立說,目前我國紡織行業的能耗、水耗等指標與發達國家相比差距達1倍以上,一方面說明我們節能減排的任務艱巨,另一方面也顯示了我們節能減排的空間所在。節能減排是一項系統工程:從國家層面講,要重視紡織產業的結構調整和向西部轉移,關注產業集群和中小企業的節能減排工作。從行業層面講,要增加行業間的交流接觸,特別是規模以下6萬多企業的接觸。從企業層面講,*要做清潔生產和能源設計,切實找出差距和癥結;第二要改變粗放型管理模式,加強計量管理,發動全員節能減排。
抓住機遇須從自身做起
紡織行業要持續發展,必須從根本上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通過結構調整、精細化管理和循環經濟實現綠色轉身。這一觀點已被行業企業深刻認同。
以海寧經編產業園為例,節能環保要求成為園區的一個準入門檻。園區要求所有入園企業,工業污水全部要回網統一處理、排放。目前已把95%的企業生活污水也同樣回網,保證了河道清澈。同時,3年前園區辦了一個熱電聯廠,取消了小鍋爐,使空氣污染和能耗雙雙降低。
楊東輝在今年5月份召開的2009年紡織行業節能減排工作會議上指出,節能減排人人有責,企業須全力推動,全員參與,查漏洞,找原因,提合理化建議。只有這樣,才能使節能減排工作開展得更為扎實。換句話說,企業要向粗放管理和“不明不白”告別。
當前,國家為了推進節能減排工作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其中既包括一些限制性措施,也包括不少配套政策和鼓勵政策。比如,2008年底國家發改委發布的《關于組織申報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2009年中央預算內投資備選項目的通知》,規定申報項目主要圍繞節能、節水、資源綜合利用、循環經濟試點、污染防治五個方面,凡符合條件的企業均可申報,國家將給予資金補助。今年,國家發改委和財政部又聯合下發了《國家發展改革委辦公廳、財政部辦公廳關于請組織申報2009年節能技術改造財政獎勵項目的通知》,對2009年節能技術改造財政獎勵項目申報作了具體要求。
然而,從2009年節能技術改造獎勵項目審查情況看,申報項目的共有99家紡織企業,經過幾次嚴格審查后,zui終只有3家企業通過了審查。究其原因,中國紡織工業協會產業部副處長程皓表示,除了部分企業不具備資質未通過審查外,很多企業對項目相關表格的填寫不夠規范,或者沒有專人負責,溝通不暢,導致申報失敗。程皓同時指出:“通過對企業申報項目的診斷,我們發現其中zui主要的一個問題就是節能劑量管理體系不健全,企業沒有能源管理制度和程序等文件,無法開出項目改造前后用能設備和能源劑量設備清單,不符合要求而申報失敗。”
孫淮濱表示,企業要想從國家的節能減排政策里找到“黃金”,必須要真正了解國家的政策導向和要求,與此同時要規范管理,認真做好相關工作,切實把握機遇,在行業調整和振興的主旋律中做好節能減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