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是理好建設與管理的關系。三分建設,七分管理。工程建設得再好,如果后續管理跟不上,功能就會打折扣,效益也不能充分體現。要按照“誰受益、誰管理”和“自主管理、自主服務”的原則,組織農牧民研究制定村莊長效管理機制和各類村規民約,充分調動群眾的主動和創造,把活動廣場、巷道、文化室等公共設施管好用好,做到工作的制度化、規范化和常態化,確保工程發揮效益。五是理好修舊與建新的關系。經過兩年的實踐,我們認識到修舊與建新要相協調,不能搞成兩張皮。要從實際出發,對于些人口居住相對集中、基礎設施較好的嘎查村,堅持“缺什么、補什么”,保留原有的特色風貌,開展環境衛生整治、房屋院墻修繕,做到安、實用、美觀。堅持“多拆多清少建”的原則,危房部拆除,對沒有修繕價值、暫時拆除不掉的舊土房,不再增加沒必要的投入,逐步創造條件實行“土改磚”。對村內原有的供銷社、學校、禮堂等公共建筑要修舊如舊,舊農具、老式生活用品要篩選保留,留住鄉村歷史,使村莊成為記憶中的故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