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意、創新與激勵 -島津2017創新峰會在京都舉辦
日前,島津公司于日本京都召開了首屆創新峰會。大會聚集了來自16個國家/地區分析化學和醫學診斷領域的逾100位科學家,包括11位關鍵意見(KOL),他們針對運用島津產品研究人類健康、食品安全和環境保護領域的緊急問題作了演講。
島津制作所2017創新峰會
健康取得了長足的進展,科學方法和儀器的創新對此功不可沒。一個多世紀以來,島津制作所致力于研發分析儀器和技術,力求不斷創新,這些成果也在范圍內得到了廣泛應用。秉承著“以科學技術向社會做貢獻”的企業理念,島津制作所深知,要履行自身職責,必須傾聽用戶的意見,因此促成了其首屆創新峰會在公司京都總部的召開。“我們有很多的科學家和工程師。但是,制定解決方案并不容易,因此我們決定與更多研究人員一起合作,”島津公司分析及測量儀器事業部總丸山秀三(Shuzo Maruyama)表示。公司不斷擴大設備范圍,例如質譜分析法、影像學、色譜法設備,涉及組學科學研究、食品安全和質量、生物燃料制造以及眾多其他科學領域,運用公司儀器設備的實驗室數量和種類也有了顯著增長。
峰會邀請到了來自重點大學和國立科研機構的11位關鍵意見,包括(按字母順序排列):
- 陳義教授(中國科學院)
- Eiichiro Fukusaki教授(日本大阪大學)
- Hisataka Kobayashi教授(美國國家癌癥研究所/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
- Hian Kee Lee教授(新加坡國立大學)
- Erich Leitner教授(奧地利格拉茨工業大學)
- Michelle McIntosh副教授(澳大利亞莫納什大學)
- Alex J.Rai副教授(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醫學院)
- Kevin A.Schug教授(美國德州大學阿靈頓分校)
- Sanjeeva Srivastava副教授(孟買,印度理工大學)
- Sen Takeda教授(日本山梨大學)
- Chunhua Zhang教授(日本松本生命科學研究所)
這些關鍵意見中,很多都與島津制作所遍布,包括中國、德國、新加坡和美國的創新中心以及應用開發和支持中心保持著密切的合作。這些機構的建立滿足了眾多合作所需,員工隊伍包括島津科學家,并配備了自有儀器設備,有助于島津制作所與合作科學家保持日常,更快地推動項目進展。Leitner教授表示,正是這樣的舉措讓他與島津制作所的關系更為*。“我在商界三十余年,對我來說,人際接觸真的非常重要。如果你熟識某個人,整個交往過程會大有不同。島津制作所開始傳遞更多的內容。他們試著在近幾年加速事務的發展。”
關鍵意見在為期兩天的峰會上發表了各自的意見,議題聚焦于癌癥和其他疾病的生物標記、手術的顯像模式、評估食品質量和水質的先進方法,以及其他重要的先進創新。然而,峰會的目的不僅僅在于解決科學難題,還在于聚集島津制作所高管團隊和不同研究領域的獨立科學家,讓他們一起研究解決各自科學問題的創新方法。“島津制作所能打造這樣的論壇平臺,聚集不同領域的專家人士,值得贊揚。我個人受益匪淺。我知道我至少將與其中三位關鍵意見及幾位作者保持后續,”Rai教授表示,他于峰會上就自己對機體外來體治療前列腺癌的研究發表了演講。島津制作所對該研究的影響是顯著的,關鍵意見運用了來自島津的不同儀器,包括PESI-MS、MALDI-TOF MS以及GC-MS,同時還運用了不同的島津方案,例如lab4you(https://www.shimadzu.eu/lab4you),而且還有島津技術研究所(http://www.uta.edu/sirt/)的大力支持,Schug教授便是這里的特聘教授。“我們與島津制作所在多個領域合作多年。這讓我有機會與島津一起開辟新的研究思路,這對于從事研究工作的我而言,幫助極大。”Schug教授表示。
除了關鍵意見發言外,來自15個國家/地區(澳大利亞、中國、印度、印度尼西亞、意大利、日本、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南非、中國臺灣、泰國、英國、美國和越南)的49位與會者也在*天進行了展板陳述,而其中6位于第二天上午受邀進行了簡短發言。Schug實驗室的博士后In?s C.Santos教授便是發言者之一。她正在研究德克薩斯州的地下水微生物組,以判斷水壓致裂是否污染了附近的水井。“我本科和碩士都是攻讀微生物學,”她說。“我希望更多的微生物學家都能使用島津制作所的設備,這些設備易于使用、操作快捷。我們開設了講習班,向大家講解如何在自己的研究中使用這些工具。”
除了聚集關鍵意見外,大會還有一個目的,便是為像Santos教授這樣可能在一兩年里僅接觸過復雜儀器的新興思想(ETL)提供與關鍵意見交流的機會,向島津制作所的科學家們表達自己的研究需要。
島津美國的市場總Scott Kuzdzal對首屆峰會取得的反響深感欣慰。“就我個人而言,我對本次峰會并沒有什么明確的期待。我覺得展板陳述和口頭陳述環節非常棒。我參加過很多貿易展覽,有些會議陳述并不具質量,但在這里,我看到了何為質量。不僅是科學陳述的質量,還有交流的程度都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