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顯微鏡,您了解嗎?
1、如果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放到無塵環境下,實驗室里不可以有灰塵,防止鏡頭上粘有灰塵,影響觀察效果。空氣保持干燥,經常通風、或者使用空調,如果實驗室太潮濕,那么電子顯微鏡的鏡頭就會腐蝕。
2、電子顯微鏡是比較脆弱的儀器,電子顯微鏡zui重要的地方就是鏡頭了,鏡頭不可以摔,放的時候要輕拿輕放,用完以后也要放在安全的地方。要保證實驗室的清潔。
3、電子顯微鏡的電壓也要保持輸入電壓在220V、輸入電壓5V,上下波動不可以太大,如果大大,可能導致燒壞顯微鏡。溫度盡量在0度——30度之間,溫度太低也不行,太高也不行。
4、不可以在有震動的地方放置,經常在有震動的地方容易導致觀看不,影響觀察效果,所以盡量保持在固定的地方觀察。
5、電子顯微鏡的支架也要注意,不要隨意移動,使用完畢后不要立刻把防塵罩罩上,讓顯微鏡和光源的溫度降下來,然后在罩上(防塵)。再次強調如果有技術上的問題無法解決,一定不要私自拆開,應該找專業人士解決。以上幾點注意好,電子顯微鏡的使用壽命就會變長。 6、 電子顯微鏡的核心部分非專業人士不能拆開,電子顯微鏡的光源也很重要,保證亮度要一直,切勿忽高忽低,影響觀察效果,導致眼睛疲勞。使用過光源以后要關掉,不能直接把插銷,應先關開關,然后再把電源。
7、當電子顯微鏡使用完畢時,一定要把倍數調成zui低狀態,這樣一是方便下次使用,二是保證鏡頭的度。新一代電子顯微鏡發展趨勢高性能場發射槍電子顯微鏡日趨普及和應用。場發射槍透射電鏡能夠提供高亮度、高相干性的電子光源。因而能在原子--納米尺度上對材料的原子排列和種類進行綜合分析。
一、九十年代中期,*只有幾十臺;現在已猛增至上千臺。我國目前也有上百臺以上場發射槍透射電子顯微鏡。常規的熱鎢燈絲(電子)槍掃描電子顯微鏡,分辨率zui高只能達到3.0nm;新一代的場發射槍掃描電子顯微鏡,分辨率可以優于1.0nm;超高分辨率的掃描電鏡,其分辨率高達0.5nm-0.4nm。其中環境描電子顯微鏡可以做到:真正的“環境”條件,樣品可在100%的濕度條件下觀察;生物樣品和非導電樣品不要鍍膜,可以直接上機進行動態的觀察和分析;可以“一機三用”。高真空、低真空和“環境”三種工作模式。
二、努力發展新一代單色器、球差校正器,以進一步提高電子顯微鏡的分辨率。球差系數:常規的透射電鏡的球差系數Cs約為mm級;現在的透射電鏡的球差系數已降低到Cs<0.05mm. 色差系數:常規的透射電鏡的色差系數約為0.7;現在的透射電鏡的色差系數已減小到0.1。場發射透射電鏡、STEM技術、能量過濾電鏡已經成為材料科學研究,甚至生物醫學*的分析手段和工具. 物鏡球差校正器把場發射透射電鏡分辨率提高到信息分辨率.即從0.19nm提高到0.12nm甚至于小于0.1nm. 利用單色器,能量分辨率將小于0.1eV.但單色器的束流只有不加單色器時的十分之一左右.因此利用單色器的同時,也要同時考慮單色器的束流的減少問題。聚光鏡球差校正器把STEM的分辨率提高到小于0.1nm的同時,聚光鏡球差校正器把束流提高了至少10倍,非常有利于提高空間分辨率。在球差校正的同時,色差大約增大了30%左右.因此,校正球差的同時,也要同時考慮校正色差.
三、電子顯微鏡分析工作邁向計算機化和網絡化。在儀器設備方面,目前掃描電鏡的操作系統已經使用了全新的操作界面。用戶只須按動鼠標,就可以實現電鏡鏡筒和電氣部分的控制以及各類參數的自動記憶和調節。不同地區之間,可以通過網絡系統,演示如樣品的移動,成像模式的改變,電鏡參數的調整等。以實現對電鏡的遙控作用.
四、電子顯微鏡在納米材料研究中的重要應用。由于電子顯微鏡的分析精度逼近原子尺度,所以利用場發射槍透射電鏡,用直徑為0.13nm的電子束,不僅可以采集到單個原子的Z-襯度像,而且還可采集到單個原子的電子能量損失譜。即電子顯微鏡可以在原子尺度上可同時獲得材料的原子和電子結構信息。觀察樣品中的單個原子像,始終是科學界長期追求的目標。一個原子的直徑約為1千萬分之2-3mm。所以,要分辯出每個原子的位置,需要0.1nm左右的分辨率的電鏡,并把它放大約1千萬倍才行。人們預測,當材料的尺度減少到納米尺度時,其材料的光、電等物理性質和力學性質可能具有*性。因此,納米顆粒、納米管、納米絲等納米材料的制備,以及其結構與性能之間關系的研究成為人們十分關注的研究熱點。利用電子顯微鏡,一般要在200KV以上超高真空場發射槍透射電鏡上,可以觀察到納米相和納米線的高分辨電子顯微鏡像、納米材料的電子衍射圖和電子能量損失譜。如,在電鏡上觀察到內徑為0.4nm的納米碳管、Si-C-N納米棒、以及Li摻雜Si的半導體納米線等。在生物醫學領域,納米膠體金技術、納米硒保健膠囊、納米級水平的細胞器結構,以及納米機器人可以小如細菌,在血管中監測血液濃度,清除血管中的血栓等的研究工作,可以說都與電子顯微鏡這個工具分不開。
五、低溫電鏡技術和三維重構技術是當前生物電子顯微學的研究熱點。低溫電鏡技術和三維重構技術是當前生物電子顯微學的研究熱點.主要是研討利用低溫電子顯微鏡(其中還包括了液氦冷臺低溫電鏡的應用)和計算機三維像重構技術,測定生物大分子及其復合體三維結構。如利用冷凍電子顯微學測定病毒的三維結構和在單層脂膜上生長膜蛋白二維晶體及其電鏡觀察和分析。當今結構生物學引起人們的高度重視,因為從系統的觀點看生物界,它有不同的層次結構:個體?器官?組織?細胞?生物大分子。雖然生物大分子處于zui低位置,可它決定高層次系統間的差異。三維結構決定功能結構是應用的基礎:藥物設計,基因改造,疫苗研制開發,人工構建蛋白等,有人預言結構生物學的突破將會給生物學帶來革命性的變革。電子顯微學是結構測定重要手段之一。低溫電子顯微術的優點是:樣品處于含水狀態,分子處于天然狀態;由于樣品在輻射下產生損傷,觀測時須采用低劑量技術(lowdosetechnique);觀測溫度低,增強了樣品耐受輻射能力;可將樣品凍結在不同狀態,觀測分子結構的變化,通過這些技術,使各種生物樣品的觀察分析結果更接近真實的狀態。
六、高性能CCD相機日漸普及應用于電子顯微鏡中 CCD的優點是靈敏度高,噪音小,具有高信噪比。在相同像素下CCD的成像往往通透性、明銳度都很好,色彩還原、曝光可以保證基本準確,攝像頭的圖像解析度/分辨率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多少像素,在實際應用中,攝像頭的像素越高,拍攝出來的圖像品質就越好,對于同一畫面,像素越高的產品它的解析圖像的能力也越強,但相對它記錄的數據量也會大得多,所以對存儲設備的要求也就高得多。當今的TEM領域,新開發的產品*使計算機控制的,圖象的采集通過高分辨的CCD攝像頭來完成,而不是照相底片。數字技術的潮流正從各個方面推動TEM應用以至整個實驗室工作的*變革。尤其是在圖象處理軟件方面,許多過去認為不可能的事正在成為現實。
1、照明所需無論一個人使用,或昂貴,或華麗,它可能是什么類型的顯微鏡,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他們需要使用的照明。 對于一個復式顯微鏡,照明是一些形式的光線下的標本。環境光線將不能很好地工作在一個復式顯微鏡。 光線必須明亮,通常是由一個小燈泡提供。 在電子顯微鏡,照明是通過試樣的電子束。
2、鏡頭每個顯微鏡使用放大某種形式的鏡頭。 在復式顯微鏡,這些鏡頭是玻璃制成的,而在電子顯微鏡的鏡頭電磁。 雖然鏡頭可能是不同材料制成的,他們停留在每個顯微鏡的形式大致相同的地方:底部和頂部。該鏡頭被命名為同樣的事情,以及做同樣的放大倍率職責。 底部是聚光鏡,下方的標本。 以上標本是客觀的鏡頭。 這里的區別是,在電子下的第三個鏡頭類型:投影機鏡頭上方附近。
3、標本的準備工作顯微鏡是幾乎沒有一個標本,以查看毫無價值。 細胞和微生物的研究需要使用顯微鏡。 由于這種需要,標本的準備工作往往遵循同樣的程序。 電子顯微鏡,盡管他們*得多的放大倍數和分辨率,往往死細胞超薄切片的*工作。復合顯微鏡,也與死亡的細胞,然而,他們也能正常工作與生活的。
4、輸出區域所有的顯微鏡還需要一個人查看標本的某處。 該輸出區域是兩種類型的顯微鏡在同一個地方:在頂部。 雖然一個是目鏡,和其他更大的熒光屏,既不顯微鏡將使用沒有任何科學的能力,以查看結果。根據使用哪種類型的顯微鏡,放大倍數和分辨率的差異,結果可能略有不同,但會產生在同一地區的輸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