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上海柏欣儀器設備廠>>公司動態>>各地結合產業結構探索碳減排及檢測可行性
[ 據一位知曉多地碳排放試點實施方案的業內人士稱:“各地的實施方案,一定程度上和當地的環境交易所有所區分,各地都考慮自身的產業結構,制定實施方案。” ]
國家發改委今年1月中旬發布通知,提出在五省兩市開展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實則地方上的動作早已經開始。
“各地的具體試點實施方案早已出來了,只是還沒確定。”長期參與碳排放權交易制度設計的專家對《*財經日報》記者說。
碳排放權交易,涉及碳排放總量盤查,按照行業或地域的分解,碳排放權的交易等幾個步驟。目前外界普遍關注的是,各試點地方將如何理順實際操作中的種種復雜糾結之處,如碳排放強度配額的分配、地方政府對所在地方央企排放的約束力、試點行業的選定等。
“考慮到中國不斷增長的能源需求對環境的壓力持續增大,中國未來肯定會推行碳排放權交易,目前的試點是為未來全國的碳排放交易積累經驗。”一位長期參與碳排放交易的項目對本報記者稱。
對于試點的各地方政府如何選擇行業,外界也非常關注。對此,中創碳投有限公司戰略總監錢國強稱,各地行業選擇會考慮當地的產業特點,盡量涵蓋各種行業,但試點主要在探索各行業進行碳排放及監測的可行性。
嗅覺靈敏的金融機構,則已行動起來,為未來潛在的碳市場“大蛋糕”籌劃。
實施方案的地方競賽
國內冠以碳排放、環境或清潔能源名頭的交易所已經很多,試點地方還僅是其中一部分。環境交易所作為碳排放權交易的組成部分,是具體交易體系中的一個重要環節。
國家發改委公布關于碳排放權交易試點的通知后,7個試點省市已積極行動起來。“具體的實施方案已經編制,還屬于征求意見稿,市政府征求意見后估計很快會發布。”天津市發改委一位工作人員稱。
據本報記者了解,北京和上海的實施方案也都在制定和細化中,估計很快會推出。
外界目前都在猜測各地方的差異。據一位知曉多地碳排放試點實施方案的業內人士稱:“各地的實施方案,一定程度上和當地的環境交易所有所區分,各地都考慮自身的產業結構,制定實施方案。”
上述人士分析稱,比如上海的石化、電力和鋼鐵企業多,可能從這些行業入手摸索碳排放交易的流程和可行性。北京在全國又是另外一種情況,服務業占比很高,在全國遙遙,可能會從服務業相關行業探索經驗,目前汽車排放不好核查,或許會從建筑減排入手。總之,行業選擇肯定和各地的產業結構相適應,否則就失去了試點的意義。
錢國強對記者表示:“無論未來前景如何,都要從碳盤查開始,一般都要先確定相關行業或地區的碳排放總量,然后根據往年排放情況分解到企業,這些前期工作構成交易的基礎。”
一般而言,就某個行業來說,可能確定一個行業普遍的能耗和排放水平,然后在此基礎上根據適當的技術進一步確定減排指標。
“各地還在設計機制和實施方案,然后才能上交發改委,今年試點城市的碳盤查會逐步開始。”一位知情人士透露。
北京環境交易所一位高層也對本報記者表示,目前北京的具體實施方案在擬定中,只是細節政府尚未拍板,不便公布。
錢國強還說,預計各地將在獲得批準后,陸續公布實施方案,未來前景還需觀察試點情況。“碳市場的成型則需要更多時間,先要做好試點,才能在全國推廣。”從事碳交易業務的易高天成項目符曉東稱。
三個謎團待解
實施操作過程中可預計的主要困難,包括央企和地方政府在減排問題上的管轄問題;未來在全國推廣碳排放權交易的前景和各個交易所定位;以及碳排放權交易定價,這些是外界普遍關注的三個焦點。
此外考驗的還有碳排放配額實施中,地方政府作為監管者對行業、企業的約束力到底幾何。
“難的不在于將企業作為減排主體,而是對排放量的數據收集。”符曉東稱。他還說,數據收集,也就是碳排查,歐洲已經有經驗可循,也有一些現成標準可資參考,目前要做好基礎數據收集工作。
按照錢國強的說法,分解到企業的減排指標,是建立在對行業排放現狀、技術進步前景的基礎之上,會考慮行業內多數企業的承受能力。另外,如果少數企業難以完成減排目標,在現有體制下,將被迫遷往對經濟發展更迫切、愿意支付環境成本的地區。
“碳排放權交易本來也是國家調整產業結構、控制能源消耗的一個工具,而且國家也一直在調整產業結構,這是一以貫之的。”錢國強說。
另外,地方上的央企如何納入排放配額實施是個問題,因為很難受地方政府管控,但如果不納入,會漏掉主要排放大戶。
對此,錢國強認為,這應該由中央有關部門協調。目前對央企的排放考核有條條和塊塊兩個體系。如果將來碳排放權交易在全國推廣,這一問題就不存在了,央企就等于受到條條塊塊雙重約束和保險,地方在考核壓力下不會縱容央企,央企同時也受到垂直管理部門的壓力,不敢懈怠。
“就目前而言,針對央企,還要看具體實施方案中地方政府和中央垂直部門的協調。”錢國強補充說。
全國各地方政府早已開始跑馬圈地,環境交易所已經遍地開花。“交易所之間存在競爭,未來誰的盤子大,競爭性強,肯定會在全國市場上占據優勢。” 氣候變化資本集團中國區副總裁何毅認為。
錢國強認為,目前試點的行業和交易機制主要是為全國推廣積累經驗。未來的全國交易機制,肯定會視試點情況剔除不成熟的行業,保留成熟可行、成效好的行業。
錢國強還預計,交易所之間有競爭關系,肯定會經歷洗牌。但不是根據目前的情況,而是根據各自區位優勢、配套的金融服務等,上海、北京等地配套金融服務充足,占有優勢。業內人士認為:“上海碳交易市場有一定優勢,比如市場要素好,信用、政府能力都有保障,工業企業比較多”。
此前,有專家認為中國缺乏碳市場定價權。發改委試點通知中,定價機制探索也是一個重要內容。
“大的方面來說,碳市場是政治和補貼支撐的市場,在區域市場和國內市場,肯定有定價權,市場還得看整個交易體系的設計是否足以吸引更多國家和機構參與。”錢國強分析說。
何毅也認為,市場碳排放定價是市場行為,根據供需確定。同時,正是因為有國家之間的差價,才形成套利空間,促使金融機構參與其中。
誘人的碳市場
碳交易在2005年之后逐漸興起,在哥本哈根會議之后加速下行,在zui近半年降至冰點。目前的碳價正處于歷史zui低谷,CER(經核證的減排,Certified Emission Reduction)的現貨價格僅為5歐元/噸左右,只有幾年前的1/5左右。
在這個由歐洲發起和主導的交易中,中國企業是受益者。通過CDM(清潔發展機制),中國企業從中得到了實惠。在歐洲經濟受困于歐債危機,減排需求大幅減少的情況下,碳市場形勢大不如前。
同時,碳市場是一個政治支撐的市場。歐洲、美國、日本、加拿大等發達國家在《京都議定書》上的分歧,也給碳市場潑了冷水。雖然去年的德班會議zui后就《京都議定書》第二承諾期達成了協議,但分歧猶在。
歐盟已改變了CDM項目來源規則,稱將不接受2012年后注冊的除zui不發達國家之外的其他國家CDM項目產生的減排量,這意味著中國的減排項目拿到國外“換錢”的路被堵死了。
中央財經大學氣候與能源金融研究中心日前發布的《2011中國氣候融資報告》也指出,對于中國等國家來說,CDM機制的未來預期充滿不確定性。
中國則顯得更加進取。國家發改委啟動包括上海在內的7個省市的碳排放交易試點,為今后“在全國建立統一的碳排放交易市場”進行探索。其中,新入圍碳交易試點的深圳將采取以強制性碳交易為基礎的方案,提出了“1億噸/年”的總量限制和“3000家企業”的參與范圍。
考慮到2015年全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10年下降17%的目標,國內能源消費總量控制和碳減排將孕育出一個潛在的巨大碳市場。
不過,何毅認為,就實踐來看,其公司主要業務仍是市場。國內的碳交易潛力很大,但目前多是自愿減排及交易項目,規模尚小,不足以支撐一個大市場。只有各個地區和行業間碳排放指標產生足夠差價,才會吸引金融機構進入,形成一個成規模的碳市場。
何毅進一步說,身邊接觸的公司,都希望能參與中國碳市場交易,但就目前而言,尚難以判定在整個交易體系中扮演何種角色。
許多金融機構已經躍躍欲試,計劃淘金碳市場。不過,正如各地爭先恐后建環境交易所一樣,目前尚屬跑馬圈地,具體參與方式金融機構也還在摸索中。
請輸入賬號
請輸入密碼
請輸驗證碼
以上信息由企業自行提供,信息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合法性由相關企業負責,化工儀器網對此不承擔任何保證責任。
溫馨提示:為規避購買風險,建議您在購買產品前務必確認供應商資質及產品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