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兩次痛徹心扉的沖擊,正當全國照相機行業陷入低谷之時,鳳凰卻逆勢而上,振翅高飛,融入了全球化大循環之中,一躍成為世界光學球面玻璃生產的五強之一。
這是一次脫胎換骨的洗禮,這是一次浴火重生的歷程。
以“融入大道、占領兩廂”為核心的“大光學”戰略,將鳳凰與跨國公司的關系由競爭變成合作,由對抗轉為雙贏,成為“對接長珠閩、融入全球化”,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生動實踐者。
鳳凰,走出了一條擦亮民族品牌的成功之路。
風云突變,鳳凰遭遇市場嚴冬
上世紀80年代,中國相機工業曾一度輝煌,相機成為我國機電出口的重要產品之一。
然而,進入90年代,風云突變,中國相機工業經歷了“低谷15年”:
——從1990年開始,進口相機蜂擁而入,特別是走私進口相機大量涌入國內市場,幾乎在一夜之間占領了國內相機市場的半壁江山。國內相機廠家面對突如其來的形勢變化顯然缺乏準備,一年之內,全國共有37家相機生產企業關停并轉,一些知名品牌如長城、紅梅、虎丘、珠江等紛紛淡出市場。當時,人們戲稱,中國照相機工業只剩下兩只鳥,一只是海鷗,一只是鳳凰。
21世紀伊始,數碼技術廣泛運用于相機上,一場新技術革命令世界相機產業格局經歷了一次重新洗牌。數碼相機操作簡單,成像清晰,迅速得到市場的認可,并以排山倒海之勢擠占了傳統相機市場的大部分份額。在數碼相機的沖擊下,海鷗“夭折”了,只剩下鳳凰單飛了。
單飛的鳳凰日子也不好過,曾連續3年虧損。盡管及時開發出303單鏡頭反光照相機這一新產品,暫時緩解了困難,但由于其對攝影知識的依賴性,消費范圍受到限制,不及自動傻瓜機和數碼相機受寵。而受成本競爭力所限,鳳凰開發的傻瓜相機也無法與沿海合資及外資企業競爭;受技術能力所限,鳳凰在數碼相機領域又無力與各跨國公司產品抗衡。鳳凰相機市場份額逐年減少,年產量從高30萬臺縮減至不足10萬臺。
在嚴酷的市場面前,鳳凰遭遇了真正的冬天。
“大光學”戰略,鳳凰插上騰飛的翅膀
困難的背后就是機遇。中國相機企業如何重整旗鼓,就要看誰更能準確洞察產業發展態勢,找準企業前進的方向。
2000年12月,鳳凰人未雨綢繆,就企業未來發展戰略展開了一場大討論。
當時的現實是:一方面,在世界范圍內,相機研發制造技術與都掌握在跨國公司手里,新技術所需要的材料及零部件采購渠道也是跨國公司的獨有資源。鳳凰要想形成自成一體的產業鏈體系,從而與跨國公司在產品方面展開競爭顯然是不切實際的。
另一方面,數碼時代的到來為光學應用拓展了廣闊空間。光電子無可爭議地成為信息產業的主角之一,有專家甚至預言,光學技術在21世紀將會像20世紀微電子技術那樣迅猛發展。以光的方式采集信息的CCD工業已進入各個領域,在掃描儀、傳真機、攝像機、攝錄機、數字照相機等儀器上的應用使其發展前景無可限量,
怎么辦?鳳凰人作出了困難的、但至今仍為世人稱道的抉擇:突破長期以來只依靠傳統相機的局限,發揮自身品牌知名度較高、勞動力成本低、加工經驗豐富的優勢,在國際經濟一體化的大背景下,實施“大光學戰略”,積極融入全球化的洪流之中。
這一戰略以光學制造為核心,將鳳凰融入全球數字技術產業鏈,同時分階段有步驟地穩步打造鳳凰品牌的光學數字技術產品,如運用新技術的照相器材、光學儀器、光學影視、投影機、光引擎等。
鳳凰人將實施“大光學戰略”的具體策略形象地概括為:融入大道,占領兩廂。
——與跨國公司合資合作,資本面融為一體;承接跨國公司的業務,逐步使跨國公司在合作中轉移技術,技術面融為一體;貼牌經營銷售,市場面融為一體。
——一方面做精做細現有產品,形成公司特色、經典的產品群,占領相應的市場,挖掘市場存量,維持一定的市場保有量;另一方面形成自己的核心競爭能力,做的跨國公司配套供應商,使鳳凰成為跨國公司產品產業鏈中的不可缺少的一環。
新戰略將鳳凰的市場角色作出了深刻調整:從一名跨國公司的競爭者,轉變為它們的配套商,如同一條小舢板,跟隨巨輪共同前行。事實證明,這看似低姿態的做法,反而讓鳳凰插上了騰飛的翅膀,為鳳凰的再度輝煌奠定了扎實的基礎。
“光學三重奏”,鳳凰再度一飛沖天
來到鳳凰,記者被公司上下共謀發展的精神所激勵,被一派熱氣騰騰的生產場景所感染。
公司負責人告訴記者,“大光學”戰略實施以來,鳳凰無論從精神面貌還是在生產方式上都實現了新的飛躍。光學配套產業后來居上,尤其在光學球面玻璃的生產方面已經進入了世界同業前五強。佳能、奧林巴斯等世界知名企業的產品中,相當一部分使用的就是鳳凰生產的鏡片。
“把配套工廠直接設在跨國公司門口。”這是鳳凰人的又一成功之舉。
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已成為全球制造業轉移中心,要想融入全球經濟產業鏈中,就必須對接長珠閩,與國際大企業合作。同時,這也是為了適應跨國公司“零庫存”生產體制的需要。鳳凰毅然決定:挺進沿海發達地區,融入經濟強勢中心,尋求異地發展,進而推動整個鳳凰的事業。
在短短的4年時間里,“光學三重奏”在鳳凰激情演繹。
——2001年,鳳凰首先進軍珠江三角洲,投資3000萬,用6個月的時間興建起廣東中山鳳凰光學加工基地,邁出了異地化發展的步。鳳凰(中山)于2002年7月正式投產后,實現了當年投產,當年盈利,此后生產經營狀況幾乎一年一個臺階,發展迅速。
——2003年底,鳳凰決定在上海建立一個更高規格的光學制造基地。經過半年的緊張建設,面積達3萬平方米的新工廠——鳳凰光學(上海)有限公司在上海嘉定落成。2004年8月,來自世界各地的60多家跨國公司代表出席了開業典禮。
——2005年4月,世界500強企業日本富士能公司與鳳凰合資組建了鳳凰富士能有限公司,從而開始了鳳凰與跨國公司的戰略聯盟。合資公司成立以來,無論是訂單保障、品質提升,還是物流改善、技術升級,都獲得巨大的發展。現在年產值已經過億元,月鏡片產量超過300萬片。
在8小時經濟圈內,上海、廣東、上饒三個生產基地利用各自的優勢和定位,在機制、市場、人才、管理等方面實現良性互動,從而構建了鳳凰“大光學”體系。鳳凰已經成為跨國公司在中國內地的供應商。目前,鳳凰光學月產球面鏡片達到1100萬片,產品仍然供不應求。
對接長珠閩,融入全球化,鳳凰再次一飛沖天。2005年,光學鏡片加工銷售收入達到創紀錄的4.3億元,是2001年的11.5倍。
鳳凰集團負責人為我們描繪了發展藍圖:以光學鏡頭、光學儀器為龍頭,以加工、精密制造、數碼加工為支撐,和跨國公司開展更加緊密的合作,“十一五”期間,力爭實現銷售收入20億元。在成為世界鏡頭主要供應商之后,目標是要把“鳳凰”商標貼在具有世界技術的整機產品群上,使民族品牌享譽全球。
鳳凰的,也是世界的。全球化浪潮激情奔涌,鳳凰必將潮頭戲水,振翅翱翔。
記者感言
貫徹和落實科學發展觀,不是一句空洞的口號。鳳凰光學儀器集團公司的“大光學”戰略,以其生動的實踐,取得了令人嘆服的成果。
誠然,國有企業要取得成功,生產、管理、銷售等諸多要素都非常重要,但關鍵的一點,莫過于制定科學的發展戰略。在國際分工日益細化的今天,江西的國有企業通過科學地分析國內外行業發展的態勢,準確定位,既不盲目自大,也不妄自菲薄,找準發展方向,制定合乎自身實際的發展戰略,勇敢地置身國際分工之中,在與國內外同行的合作中學習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這不失為一條發展壯大的有效途徑。鳳凰的成功,是戰略的成功,也是參與國際分工與合作、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成功,值得廣大國企學習和借鑒。